用户注册
  您现在的位置是:法律家 > 中国法学多用途教学案例库 > 法学案例教学论文 > 正文

法学案例教学论文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万艳玲      2011-12-26 00:00:00.0    浏览101
案例教学,又称情景教学法,是当前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教师所选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做出评判,进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陈述、比较、总结等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多媒体教学一起成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课程安排,“基础”课通常在第一学期开设,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而,学生对这门课程授课效果的评判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意义重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多采取说教的方式,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讲解问题,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进入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明显,需要一定的场合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基础”课开设目的正是要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任课教师难以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不但可以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更是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开辟了途径。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真谛在于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和解决,获得启迪,深化理论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基础”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教学能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和落实,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助于师生之间教与学“双主体”的双向互动,使学生能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驾权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运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时间性与方法性的统一。时间性即要求尽可能选择最近时间发生的案例,如果案例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一是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二是课堂教学中难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比如,在阐述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时,很多教师喜欢用“卢刚事件”,但是这个案例距离学生生活的时间较为久远,学生对案件了解不够,仅仅讲述背景知识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整个课堂教学显得不够合理紧凑,影响教学效果。
时间性还要求在案例的运用上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力求案例能够自然而然的运用到教学中,而不是为了使用案例而使用案例,使案例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对案例的运用可以采取教师讲述,学生思考分析,教师总结的形式;亦可以通过学生身临其境、自己讲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真实性和可塑性的统一。要求选择的案例来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而非凭空捏造,具有现实性。当前大学生对“基础”课的教学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很多学生认为“基础”课不过是进行思想教育,与中学的政治课程毫无差别,这样的课程听不听无所谓,不会对自己有多少帮助。同时他们对社会问题多持批评的态度,如果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编造案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疑问。运用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不但能够避免学生的疑问心理,还能扭转学生对“基础”课的不正确认识,实现课程要求和教学目的。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也最难讲述,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可以通过真实的案例使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比如可以选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解决多年冻土问题的科学家张鲁新的案例“张鲁新———一生只做一件事”。
可塑性即要求选择的案例具有争议性、可分析性、可加工性。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通过对真实案例的选择加工使之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和逻辑性,把学生放入案例发生的背景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争议性就是要求案例要有一定的可讨论性,一个案例如果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即使它是真实的,这样的案例在课堂中必然难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只有具有争议性,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比如,在“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课堂教学中,以大学生在校结婚、生子、休产假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争议,而且也是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课堂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很多没有参加到讨论中的其它班级学生甚至感到非常遗憾。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章节的讲授中,可选用“2004Nike广告”、“立邦漆广告”、“德国T恤衫”、“韩国宠物店招牌”、“故宫星巴克”等学生关注且具有很强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
第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典型性是指选用的案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背景,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实践证明,案例愈是典型,对学生的吸引力愈大,课堂参与的热情愈高,对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效果愈明显。如“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内容的讲述中,可以使用“博客第一案”。再如“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内容讲授时,选用广为人们关注的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合,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关注热情。
启发性指选用的案例能够为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律素质的增强提供多角度的思考,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能够有所触动、明白事理,“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启发性还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案例分析的情况及时总结,如在使用案例“洪战辉———永不放弃”时,学生很感动,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是“感动一阵子,麻木一辈子”,需要教师对案例及时总结,必要时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第一,学生方面。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基础”课在学生眼中不再是呆板、晦涩的,课堂气氛活跃,经常出现学生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学习的情趣高涨,学习的氛围浓厚,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转变了对“基础”课的看法,从刚开始的“没必要开设”到“当代大学生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很多学生感谢“基础”课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
第二,教师方面。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由于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掌握丰富的背景知识,吃透教材内容,把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特别强调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控制能力以及对学生所提尖锐问题的应对能力。二是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基础”课虽然是一门思想政治课程,但是要求教师具备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法学等相关知识,而在课堂中对案例的灵活运用,教师唯有熟知这些知识,并且对学科发展的前沿东西有所把握,方能使课堂中的案例分析、点评、总结丝丝入扣,使人信服。三是通过案例教学能够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案例教学是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处在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探讨问题踊跃,教学目的容易达到,教与学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带给学生的是良好的上课享受、心灵上美的启迪、人生道路上正确航向的指引,带给授课教师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自我肯定的情绪中,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从事教学改革的热情,从而保证教学活动始终处在最佳的状态,教学效果优异。
第三,课程建设方面。“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法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偏见,课堂教学效果优良,有利于“基础”课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为开设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铮然,崔成立,杨玉梅,.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公众用户指南
  • 法律专家用户指南
  • 特色服务
  • 客户服务
  •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法绿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4000066148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广义街5号广益大厦9层 邮 编:150000 E-mail:lawfae@163.com 传 真:(010)83113702
全部版权保留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95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397-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10190号
法律家官方微信二维码